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认监委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9 17:41:08  浏览:935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认监委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认监委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2]37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贸委、经委、工信委、工信厅)、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推动万家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能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万家企业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现就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管理节能是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的有效手段,当前,部分企业仍存在对能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等问题,影响了企业节能工作的深入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覆盖企业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对强化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促进万家企业构建长效节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地区积极引入能源管理系统方法,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试点工作,国家颁布了《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331)标准(2012年根据国际标准ISO 50001进行了修订),推动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试点企业通过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节能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能源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实践证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和万家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万家企业加快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
二、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指导
(一)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万家企业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GB/T 23331)要求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长效节能管理机制,做到节能工作持续改进、节能管理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二)各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辖区内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计划,强化工作措施,推动万家企业加快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要总结最佳实践和典型案例,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活动,通过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经验。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三)各级地方节能主管部门要组织具备相应能力的咨询机构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咨询机构应具备为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培训、指导等服务的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积极推动万家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一)万家企业要高度重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成立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团队,落实经费等工作条件。要认真分析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任务、措施、进度等要求。要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使能源管理有关人员全面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改进的方法。要组织制定能源管理体系相关文件,认真做好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发布、学习、执行、监视测量等重点工作,完善能源利用过程控制措施,确保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要定期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评价审核,检查分析体系运行情况,评价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目标实现程度,验证相关管理措施是否到位。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不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持续优化能源管理,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二)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把各地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考核时予以加分。对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企业,在安排中央预算内节能项目、财政奖励节能技改项目、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补贴推广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地方设立节能管理奖,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开展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
(一)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将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情况纳入对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国家鼓励万家企业自愿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并在相关工作中,对认证结果予以采信。对不选择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地方节能主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组织有关机构或专家通过评价等方式,确认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省级节能主管部门每年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告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情况。
(二)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规定的条件,并依法设立。认证机构应当具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相关能力,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规则中关于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以及认证机构认可准则的要求。
(三)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基本规范和认证规则,统一认证依据、认证规则和认可要求。认证机构要按照认证认可相关规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基本规范和认证规则,公正、独立和客观开展认证,并对认证的有效性负责。要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高水平认证服务,合理收取费用。
(四)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咨询和认证活动监管。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资质管理,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和咨询、认证机构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在认证活动中存在弄虚作假、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咨询、认证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直至取消认证机构资格。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认监委
2012年11月2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9]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及纳税服务工作,指导大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现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宣传,辅导企业参照实施,并及时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五月五日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

1 总则
1.1 本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
1.2 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
 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
 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
 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 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
 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税法规定。
1.3 企业可以参照本指引,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 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和职责;
 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和方法;
 税务风险控制和应对的机制和措施;
 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
 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
1.4 税务机关参照本指引对企业建立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据以确定相应的税收管理措施。
1.5 企业应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6 税务风险管理由企业董事会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1.7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
1.8 企业应把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2 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2.1 企业可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立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2.2 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
 总分机构,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
 集团型企业,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
2.3 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 制订和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
 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税务影响分析,提供税务风险管理建议;
 组织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 指导和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全资、控股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
 组织税务培训,并向本企业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
 承担或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账簿凭证和其他涉税资料的准备和保管工作;
 其他税务风险管理职责。
2.4 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税务管理的不相容职责包括:
 税务规划的起草与审批;
 税务资料的准备与审查;
 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与审批;
 税款缴纳划拨凭证的填报与审批;
 发票购买、保管与财务印章保管;
 税务风险事项的处置与事后检查;
 其他应分离的税务管理职责。
2.5 企业涉税业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资质、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遵纪守法。
2.6 企业应定期对涉税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 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
3.1 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条件,评价风险对企业实现税务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企业应结合自身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和实际经营情况,重点识别下列税务风险因素:
 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
 涉税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 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
 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的运用;
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情况;
 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
 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
 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 其他有关风险因素。
3.2 企业应定期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评估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
3.3 企业应对税务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

4 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4.1 企业应根据税务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4.2 企业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组织机构、职权分配、业务流程、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等多方面建立税务风险控制点,根据风险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重大程度建立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机制。
4.3 企业应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4 企业因内部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受行业惯例和监管的约束而产生的重大税务风险,可以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以寻求税务机关的辅导和帮助。
4.5 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并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
4.5.1 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
4.5.2 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
4.6 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重要经营活动,并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
4.6.1 参与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并跟踪定价原则的执行情况。
4.6.2 参与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以保证符合税法规定。
4.7 企业税务部门应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4.7.1 参与制定或审核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中涉税事项的政策和规范;
4.7.2 制定各项涉税会计事务的处理流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7.3 完善纳税申报表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的程序,明确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
4.7.4 按照税法规定,真实、完整、准确地准备和保存有关涉税业务资料,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4.8 企业应对发生频率较高的税务风险建立监控机制,评估其累计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 信息与沟通
5.1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5.2 企业应与税务机关和其他相关单位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信息。
5.2.1 建立和完善税法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及时汇编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更新;
5.2.2 建立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和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
5.3 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5.3.1 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对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的涉税事项进行自动控制;
5.3.2 将税务申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利用有关报表软件提高税务申报的准确性;
5.3.3 建立年度税务日历,自动提醒相关责任人完成涉税业务,并跟踪和监控工作完成情况;
5.3.4 建立税务文档管理数据库,采用合理的流程和可靠的技术对涉税信息资料安全存储;
5.3.5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法律法规的收集、处理及传递的效率和效果,动态监控法律法规的执行。
5.4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记录、收集、处理、传递和保存应符合税法和税务风险控制的要求。

6 监督和改进
6.1 企业税务部门应定期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审核,不断改进和优化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6.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应根据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对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6.3 企业可以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中介机构,根据本指引和相关执业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向税务机关出具评估报告。



关于颁布《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的通知

铁道部


关于颁布《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的通知
1997年5月21日,铁道部

各铁路局、广铁(集团)公司:
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铁路运输营销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强化运输收入管理,完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制度,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重新修订了《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现予以颁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施行。原颁布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
(83)铁财字1312号〕即行废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制定依据
为加强铁路运输收入管理,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会计法》以及国家颁布的有关财经政策、法规,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运输收入管理的基本任务
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运输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是铁路维持生产和自我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铁路兴衰的经济命脉。运输收入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好运输收入对于促进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加速铁路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运输收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收入管理经营责任制,监督、指导运输企业客、货运窗口正确计算核收客、货运杂费,维护铁路和旅客、托运人、收货人的合法权益;
严格会计核算,正确反映运输收入进款动态,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压缩在途资金,确保运输收入进款完整和及时缴拨;
组织客货运输票证管理,负责客货运输票证的印制和供应工作,保证运输生产的需要;
严格财经纪律,实施运输收入的监督与检查,防止和查处在收入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加强运输收入计划分析,大力组织运输收入,为铁路开展营销战略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规程是全路各级运输企业及有关单位办理运输收入业务的依据和管理运输收入的基本规程。本规程条文中所指铁路局包括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分局包括铁路总公司,站段指决算站、车务段、列车(客运)段。

第二章 体制与职责
第四条 管理体制
铁路运输收入实行分级管理、单位领导负责制。铁路局、铁路分局根据工作需要,在部定机关机构限额内设置收入管理机构。站段和日均现金收入在5千元以上或日均总进款在10万元以上(含非现金结算)的营业站要明确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收入管理和进款收、缴工作。
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收入部门内部应设计划、会计、审核、票证管理、电算技术、稽查等专业人员。收入专业核算工业集中在铁路分局(不设铁路分局的集中在铁路局)。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收入专业人员数量由铁路局根据客货票证的核算业务量和进款额进行核定。
第五条 职责范围
铁路局负责贯彻铁道部有关规章、制度、命令,并制定实施细则。按照运输收入管理任务的基本要求组织管理全局运输收入工作,研究运输市场,制定激励政策,挖潜提效、堵漏保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铁路分局、站段、营业站运输收入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编制下达运输收入计划,建立经济活动分析制度,保证运输收入计划的实现。向铁道部提报运输收入会计决算报表。
铁路分局负责贯彻铁道部、铁路局有关规章、制度、命令。组织管理全铁路分局运输收入工作,开拓运输市场,制定激励政策,组织各单位挖潜提效、增运增收、堵漏保收、提高经济效益。编制下达并组织实现运输收入计划,掌握完成情况。供应和管理客货运输票证。审核车站和列车提报的客货运输票证和收入报表,组织运输收入进款资金解缴。办理进款缴拨及有关运输费用结算,处理债权债务,向铁路局提报运输收入会计决算报表。稽查、指导站段(列车)运输收入工作。负责收入部门收入核算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管理,对站段应用的与运输进款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审定和监督、检查。
站段负责管理车间、班组的运输收入工作。分劈、下达、组织完成运输收入计划。立足市场,组织客货职工增运增收和堵漏保收。请领、保管和使用客货运输票证。正确计算核收客货运杂费。办理运输进款存汇和上缴。按期编制运输进款收支报告(财收--8),整理报送各种收入票证、报表,传送数据,收集和报告市场信息。
第六条 收入专业人员的条件
一、具有中等专业及其以上文化程度;
二、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组织工作能力,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三、具有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四、熟悉客货运输规章及有关运价政策;
五、精通运输收入有关规章制度。
聘任铁路局、分局收入专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除必须具备以上条件外,还需征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
稽查人员应选配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任、免时,需征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并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准任职上岗。

第三章 运输进款范围
第七条 运输进款分类
铁路办理客货运输营业,按有关规章向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核收的票款、运费、杂费和其他与客货运输有关的费用,统称为“运输进款”,均属本规程管理范围。
运输进款分为:运输收入、专项收入、代收款三类。
第八条 运输收入范围
一、旅客票价收入。即车站发售的旅客票价收入、列车补收的乘降所上车旅客票价、国际联运应列旅客票价的收入、特定的旅客加价收入。
二、行李、包裹运费收入。即车站发送的行李包裹运费收入,及变更到站、国际联运国内段运费。
三、邮运收入。即自备邮政车挂运费,固定容间租用费及邮政机要人员、押运人员乘车费。
四、货物运费收入。即发站和到站核收的各种货物运费(含国际联运国内段、水陆联运铁路段运费)、快运费,自备机车、货车和租用机车、货车挂运费、空车回送费,特种货车回送费、使用费(长大货车使用费除外)。
五、电气化附加费。
六、其他收入
(一)客运其他收入
1.到站和列车补收的旅客票价收入(乘降所上车旅客票价收入除外),旅客随身携带品超重、超限运杂费以及无票运输的包裹运杂费,其他违章乘车补收的票价收入;
2.客运票证事故赔款;
3.到站补收的行李、包裹品名或重量不符运杂费;
4.客车租用费,租用、自备客车挂运费,车辆行驶费,包车费,餐车使用费,外籍公民包用公务车及豪华列车费,包车停留费、空驶费,国际联运中发生的客运杂费;
5.《铁路旅客及行李、包裹运输规程》规定核收的其他各种杂费(特定者除外)。
(二)货运其他收入
1.取送车费、货物过秤费、押运人乘车费、货物运输变更手续费;
2.专用线、专用铁路货车使用费,货车清扫费、洗刷费、洗刷除污费,冷却费,机冷车制冷费;
3.货车租用费,路产专用线租用费;
4.自备车、租用铁路货车停放费,取送车隔离车使用费,非运用车使用费,地方铁路、临管铁路货车使用费,守车租用费,新线货车使用费,机车作业费,防风网使用费,铁路码头使用费;
5.整车或集装箱超载违约金,到站补收货物品名、重量不符运杂费及违约金,国际联运运输中发生的货运杂费;
6.运输计划违约金,货运运杂费迟交金,收回互不清算的托运人责任的垫付款;
7.货运票证事故赔款;
8.《铁路货物运价规则》中规定的其他货运杂费(特定者除外)。
(三)客货运服务收入
第九条 专项收入范围
一、建设基金。经国家批准收取的铁路建设基金。
二、保价收入。行李、包裹、货物保价费。
三、新路新价均摊运费。
第十条 代收款范围
一、路内外装卸费及其他作业费;
二、国际联运中应清算给外国铁路的旅客票价收入,行李包裹、货物运杂费及代国境站核收的杂费;
三、水陆联运水运段运杂费;
四、代收临管线客、货运杂费;
五、代收合资铁路、地方铁路客货运杂费;
六、篷布和集装箱使用费(含地方铁路货车篷布、集装箱使用费)、延期使用费;
七、长大货车使用费;
八、货主预付款;
九、铁路局自筹资金开行的优质优价旅客列车加价收入;
十、经铁道部批准的其他代收款。

第四章 运输收入计划
第十一条 计划的编制与下达
运输收入计划是铁路运输企业生产和财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的指令性指标。运输收入计划需依据运输市场、铁路运能的变化和企业经营目标进行编制,力求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并将其作为组织运输生产的主要依据。
铁路局于每年四季度向铁道部提报次年建议计划,由铁道部综合平衡后正式下达,逐级分劈,落实到车间、班组,并建立各级纵向、横向经营责任制。
第十二条 计划的考核与分析
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要建立健全计划管理制度。各级领导要经常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客货运输的营销分析,加强预测、考核,掌握计划进度。要制定可行措施,挖潜提效,增运增收,堵漏保收,切实保证完成收入任务。

第五章 运杂费的核收
第十三条 运杂费核收方式
铁路运杂费核收方式分为现付、到付、后付、预付四种。
现付:旅客票价,行李、包裹、货物运费以及发站发生的杂费实行发送核算制,由发站负责计费收款,发局审核列帐。
到付:按到付办理的水陆联运运杂费、特准按到付办理的货物运杂费、中途站和到站发生的杂费,由到站负责计费收款,到局审核列帐。
后付:符合后付范围的军事运输货物发生的运费、押运人费,及铁道部批准的按后付办理的货物运输费用,由发站负责制票,发局集中审核、列帐并按铁道部制定的结算办法向指定单位进行结算收款。
到付和后付运杂费除《铁路货物运输规程》规定由铁路局同意者外,必须经铁道部批准。
预付:铁路客货运杂费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可签订协议按预付办理。
第十四条 运杂费的核收与减免
铁路运杂费必须根据客货运规程有关规定办理核收。运杂费的减免除铁道部规定者外,铁路局、铁路分局不得批准减收或免收。
第十五条 运杂费结算方式
铁路运杂费结算方式分为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两种。
核收运杂费必须使用《铁路旅客及行李、包裹运输规程》和《铁路货物运输规程》规定的客货运输票证办理。特殊情况需要专用补充票证时,由铁路局报经铁道部批准,限在自局管辖范围内使用。
车站发售车票、承运行李和个人托运的包裹、货物发生的运杂费一律核收现金。但对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签有协议的单位购买车票及托运包裹、货物发生的票款和运杂费,可按非现金结算方式办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结算起点以下的票款和运杂费按现金结算方式办理。
对经常发到货物的单位,在不影响车站运输进款送存银行的前提下,可按日汇总结算。
铁路运杂费不办理异地托收。
发生退款时,按原收款结算方式办理。
第十六条 军事运输运杂费的结算
按现付办理的军事运输,其运杂费结算方式,按现付的有关规定办理。
按后付办理的军事运输,运费和押运人费按后付办理,其他杂费一律按现付办理。
车站对按军运后付办理的客货运输,应使用“专用代用票”和“军运后付货票”。
第十七条 邮运运费的结算
铁路局或铁路分局要与有关邮政局签订自备邮政车挂运或租用行李车固定容间的运邮合同。运费实行月初预付、月末结算制度,并按权责发生制列帐。
第十八条 货主预付款的结算
托运人向车站交纳预付款时,车站应填开货主预付款存入凭证(财收--33)作为收款依据,随运输进款上交铁路分局集中管理。车站、分局均应按预付款单位建立明细帐。
已缴纳预付款的托运人托运货物发生运杂费或要求退还预付款时,车站应根据应收运杂费票证和应退预付款金额填开货主预付款抵用凭证(财收--33--1)作为车站已缴运输进款或退还预付款的依据上报铁路分局。
第十九条 品名、重量不符时的处理
车站应建立健全行李、包裹和货物检斤验货制度,发现品名、重量不符造成运杂费多少收时,发站发现应重新制票,票证各联不全时,应用客货运杂费收据或车站退款证明书(财收--16)进行补退,并发电报通知到站。中途站或到站发现时,由到站办理运杂费的补收或退还,并发电报通知发站。
发生的补退款,各铁路局间不办理清算。
第二十条 租用费、使用费的核收
企业租用铁路路产专用线,应与车站签订租用合同,并按规定时间及标准核收租用费。
车辆租用费的核收,按铁路局或铁路分局主管部门与租车单位签订的租车合同办理。
非运用车使用费的核收,按《非运用车使用规则》规定办理。
站段对上述路产的出租,应指定专人办理,并建立路产出租、使用卡片(财收--18),所签订的租用合同内容应包括缴款日期和发生迟交时核收迟交金等条文,合同副本抄送铁路分局收入部门。
第二十一条 运输变更费用的处理
车站办理行李、包裹或货物取消托运时,应将原票证收回注销,注明“取消托运”字样。当日办理时比照作废票证处理。次日以后办理时,另以车站退款证明书(财收--16)办理退款,收回的票证报销联随车站退款证明书(财收--16)上报。因取消托运发生的各项杂费,另填客、货运杂费收据核收并将收据号码、收费项目及金额填记在原票证记事栏内。
车站办理行李、包裹或货物变更到站时,由变更后的到站按《旅客和行李、包裹运输规程》和《铁路货物运价规则》规定重新计算运杂费,补退差额,在交付时填发客、货运杂费收据或车站退款证明书(财收--16)办理补退款手续,原变更票证上报铁路分局,另以运单作成抄件留站存查,新到站发现发站原收运杂费计算错误时,应发电报向原发站及主管铁路分局查询答复后再办理补退款手续。发生的补退款,铁路局间不办理清算。
第二十二条 多、少收款的处理
车站、列车(客运)段必须建立健全客货运输票证、报表的自检、互检、总检的三检复核制度,防止发生差错。发站复核发现计算错误时,应及时办理补退款手续,并发电报通知所属铁路分局收入部门和到站。
铁路分局审核客货运输票证发现的多、少收款应填发票价订正书(财收--9)、补款凭证(财收--10)、退款凭证(财收--10--1)按权责发生制列帐,由原收款站段办理补退。因特殊情况原收款站段办理补退款有困难时,可委托有关站段办理,凭有关函电证明报铁路分局销帐。
到站发现发站计算错误造成少收款时,如没有接到发站通知,应向收货人办理补款手续。并发电报通知发站,如造成运杂费重复核收时,由发站负责办理退款。
多、少收款超过180天无法处理时,少收款由责任者赔偿,责任者无力赔偿或少收款属单位责任的,由单位负责赔偿,在责任单位营业外支出科目列支;多收款转运营财务部门列营业外收入。

第六章 运输进款管理
第二十三条 进款管理的基本要求
站段必须建立严格的运输进款管理制度,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财会人员负责运输进款的保管存汇及帐表编报工作,并实行帐款分管制度。专职负责进款的人员不得直接对外办理客货运输及收付款业务。
进款存放地点必须有安全设备。
车站向银行送存进款必须由公安人员护送,没有公安人员的车站,由站长派人护送,日均现金收入超过万元时应使用机动车辆送存银行。
旅客列车应配备保险柜存放票证和进款,并由列车长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保证票证和现金的绝对安全。列车乘务工作终了交款时,由乘警护送至交款处所。
第二十四条 运输进款的存汇
铁路局、铁路分局和站段应在当地银行开立运输进款存款专户。当地无银行或未在当地银行开户的车站,应按铁路局或铁路分局规定日期和指定的列车将进款寄送至代缴站办理存汇或由铁路分局派专车取送。各级进款专户均应建立运输进款银行日记帐(财收--8--1)。车站必须按月将银行对帐单报铁路分局审核。
运输进款必须坚持专户管理的原则,专户内不办理运输进款范围以外的其他收付款业务。
站段运输进款必须在收款次日送存银行,并按规定日期上缴铁路分局。铁路局、铁路分局应按上级规定办法办理缴拨。各级缴款单位必须努力压缩资金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
车站运输进款专户及铁路局、铁路分局运输收入专户的存款利息收入应在银行结息的当月列帐上缴,由铁路局或铁路分局冲减运营成本。存汇款单据、汇款手续费的费用支出由决算单位列运营成本。
第二十五条 运输进款结帐与报帐
车站运输进款应按日结帐,当月进款应在当月列帐。货运结帐时间为18点,客运结帐时间由铁路分局规定。
现金交接必须当面清点,不准以支票套取现金。结帐时发生多出款,应在当日列帐上缴,严禁保留帐外现金。短少款由责任者当时赔补,不准以运输进款或找零款顶数滚欠。
车站必须按日登记运输进款收支报告(财收--8),做到收支正确,帐款相符,并按规定日期连同各种票证、收付款凭证及有关收入报表向铁路分局报帐。
列车长每次值乘终了应正确编报车内补票移交报告(财收--17),在退乘当日连同票证报告页和缴款收据一并送交本段收入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 运输进款动支范围
运输进款除下列规定范围外,一律不准动支:
一、铁道部批准的抵拨运营款和其他垫付款;
二、垫付旅客和路外人员意外伤亡、急救或埋葬费(决算站和车务段所在地车站除外);
三、铁路局批准垫付自然灾害急需款(决算站和车务段所在地车站除外);
四、垫付托运人责任的途中货车整理换装费和包装补修费;
五、垫付保价行李、包裹赔偿款;
六、支付行李、包裹、货物运到逾期违约金;支付铁路分局批准的运输计划违约金;
七、支付代收款;
八、退还旅客票价和托运人、收货人的客货运杂费。
第二十七条 迟交运杂费的处理
付款单位未按规定时间交付运杂费,或交付的转帐支票空头以及属于托运人、收货人责任发生的银行退票,均按迟交运杂费处理。发生欠款时,按欠交款单位分别填开运输进款欠补款报告(财收--35),收回欠款时,按规定核收运杂费迟交金。发生和收回欠款均应在运输进款收支报告(财收--8)中单独列报。
对经常拖欠铁路运杂费的单位,车站应及时上报铁路分局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十八条 多、少缴款的处理
铁路分局审核、对帐,发现站、车应缴款和实缴款不符时,按多、少缴款处理,填发多、少缴款订正通知书(财收--11),并按权责发生制列帐。
少缴款处理期限不得超过30天,对超过期限未处理的少缴款,转铁路分局运营财务部门归垫,向责任站段扣款,在责任人工资内归还。
多缴款超过180天未能处理时,转运营财务部门列营业外收入。
第二十九条 垫付款的处理
在运输过程中,对属于托运人责任造成的货物换装、整理、加固或包装补修发生的人工、材料费,车站可填开垫款通知书(财收--6),使用运输进款垫支。垫款在100元以下的,冲减垫款铁路分局其他收入;垫款在100元及其以上的由垫款铁路分局列应收帐款。垫款站应将垫款通知书(财收--6)及有关单据随货物交到站,由到站负责向收货人收回,垫款在100元以下的由收回垫款铁路分局列其他收入,垫款在100元及其以上的由收回垫款铁路分局向支出垫款的铁路分局清算,车站发生和收回上述垫款,均应在运输进款收支报告(财收--8)中单独列报,并附支付和收回垫款的通知书。
第三十条 铁路相关联运运杂费的清算
一、车站办理水陆联运代收的水运段运杂费,发站代收的由发送铁路分局审核列帐,到站代收的由到达铁路分局审核列帐,此项代收款均应及时汇付给港口所在地的铁路局或铁路分局,由其负责与水运部门办理清算。
二、出口国际联运货物国内段运杂费,由发站核收,收款站所属铁路分局审核列帐。进口国际联运货物国内段运杂费,按《铁路货物运价规则》规定的办法核收,由收款站所属铁路分局审核列帐。进、出口国际联运货物国内段运费由收款局分别按管内、直通列报运输收入。进、出口国际联运货物在国境站发生的杂费由收款局全部清算给国境站所属铁路分局。
三、正式营业线与临管线相互间代收的运杂费,分别由各主管铁路分局审核列帐,并按铁道部规定的清算办法办理清算。
四、国家铁路与合资铁路、地方铁路间办理直通运输发生的运杂费,由有关铁路局按铁道部规定清算办法办理清算。
五、经铁道部批准的,由铁路局筹资开行的优质优价旅客列车加价收入按铁道部规定办法办理清算。
第三十一条 代收款的管理
铁路局、铁路分局可根据代收款的工作量和实际需要,设置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机构,并向财务主管部门报送会计报表。
办理各项代收款业务除铁道部另有规定者外一般应核收代办手续费,代办手续费标准由代收方与委托方共同商定。
各项代收款必须按规定期限办理清算,不及时清算的按应付金额每日支付0.5‰的违约金。
第三十二条 运输进款纪律
运输进款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规、财经政策和纪律,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按违反财经纪律论处,追究单位责任。给予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一、越权批准减免运杂费;
二、挪用、转移、截留运输进款;
三、弄虚作假,混列、乱列运输收入会计科目。

第七章 客货运输票证管理
第三十三条 客货运输票证的性质
铁路办理客货运输使用的各种车票、行李票、包裹票、货票、客货运杂费收据、定额收据、有价表格等统称为客货运输票证。
客货运输票证属有价证券,是铁路运输企业核算运输进款的原始凭证。
第三十四条 客货运输票证的印制与请领
客货运输票证分为卡片式车票、软纸车票和册页式票证。样式、规格及印票用纸由铁道部规定。印票用底纹版由铁道部制作,版权属于铁道部。
客货运输票证由铁道部批准并颁发“铁路客货运输票证印制许可证”的铁路印刷厂印制,不准其他印刷厂或路外印刷厂印制。客货运输票证的订印由铁路局统一安排计划,铁路分局负责组织请领。印刷厂必须把印刷运输票证作为主要生产任务并按指令性计划安排生产,严格保密和保安制度,确保按订印数量、质量和时间交付订印单位。客货运输票证印刷费列运营成本。
印刷厂、铁路局、铁路分局寄送运输票证时按“客运列车运送铁路文件办法”办理。
第三十五条 客货运输票证的保管和使用
铁路局或铁路分局、车站、列车(客运)段均应设置票证库,应经常保持4至6个月的库存量,保证客、货运输的需要。票证库必须有保证安全的设施,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和交接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票证总帐和明细帐,掌握请领、使用和结存情况。
车站、列车(客运)段(包括本站、段各售票口、班组)使用的客货运输票证,未经铁路局或铁路分局批准,不准相互调拨和借用。
列车长出乘前,必须带足所需客票票证,遇特殊情况在中途向车站借票时,列车长应与车站办理借票手续,出借票证的车站应发电报向有关铁路分局、站段报告借票情况。交接票证要当面逐号查清,并签认。

第八章 国际联运收入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际联运旅客车票的发售与收回
国际联运客货运输进款的结算由铁道部国际联运清算中心(以下简称部清算中心)办理。
铁路局组织发售的国际联运旅客车票由发售单位上报铁路局审核列帐,代收的国外铁路票价转报部清算中心审核列帐。委托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其分社代售的国际联运旅客车票,由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负责汇总直接与部清算中心结算,由部清算中心审核列帐。
到达我国铁路旅客的客票、卧铺票和补加费收据,在旅客乘车终了时由列车长收回上报铁路分局,转报部清算中心。
过境我国旅客的乘车票证由列车长在旅客到达出境站以前收回,并编制“过境中国国际联运旅客客票统计单”随车内补票移交报告(财收--17)上报铁路分局,转报部清算中心。
外国铁路发售的到达我国国内区段的卧铺票,如旅客乘坐非国际联运列车,应在办理签证手续时将卧铺票收回,换发卧车乘车证,交给旅客凭以使用卧铺。旅客乘车终了由列车长将卧铺乘车证收回,随车内补票移交报告(财收--17)上报铁路分局,转报部清算中心。
第三十七条 国际联运行李、包裹运杂费的核收
发送国际联运行李、包裹由发站计算核收国内段和国外段全程运杂费,票证和进款报发送铁路分局审核列帐。代收的国外段运杂费由收款分局报缴部清算中心。
到达国际联运行李、包裹由到站交付后,将行李、包裹运行报单上报铁路分局,转报部清算中心。
过境我国铁路的行李、包裹由出口国境站将行李、包裹运行报单(复印件)上报铁路分局,转报部清算中心。
第三十八条 国际联运货物运杂费的核收
出口货物,托运人不负担过境国铁路运送费用时,发站应按国内《铁路货物运价规则》的规定,向托运人核收发站至国境线的运杂费。托运人负担过境国铁路运送费用时,除按规定核收国内段运杂费外,并应按国际联运《统一货价》的规定,计算代收过境国铁路运杂费,向托运人核收。票证和进款按规定报送铁路分局审核列帐。
出口货物在国境站或中途站发生杂费时,由出口国境站填发“应向托运人补收费用清单”寄给发站以运杂费收据向托运人补收,或由国境站以运杂费收据直接向代理人核收,并电告发站。
进口货物国内段运杂费和国境站发生的杂费,按《铁路货物运价规则》规定的办法核收。票证和进款由收款站所属分局审核列帐。
第三十九条 国际联运运杂费的清算
我国铁路应收应付外国铁路的旅客票价、行李、包裹、货物运杂费的清算,按铁道部公布的《国际铁路联运清算办法》办理。

第九章 运输收入会计
第四十条 运输收入会计的任务
铁路运输收入会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全面审核,运用会计方法对铁路运输企业在完成客货运输生产过程中取得的运输进款动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反映运输收入的完成情况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十一条 原始凭证的审核
运输收入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集中在铁路分局收入专业管理部门进行,对站段提报的运输进款收支报告(财收--8)和各种票证、收入报表、收付款凭证进行全面审核,确认收费是否正确,进款是否实进实解。发现少收、多收,少缴、多缴及时通知办理补退,保证运输收入完整,为按月汇总、分项记帐提供正确数据。
第四十二条 运输收入会计核算
运输收入实行铁路局、铁路分局两级会计核算,各项经济业务均按权责发生制列帐。具体任务如下:
一、按照《铁路运输收入会计规则》正确运用会计科目,及时登记会计帐簿,编制、提报运输收入会计决算报告及有关报表,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管理运输进款专户银行存款,组织进款缴拨;
三、正确、及时、完整地记录、计算、反映运输进款资金动态变化和结存情况,清理债权债务;
四、正确、及时地反映路内上下级之间,各铁路局、铁路分局之间,运输进款资金与运营资金之间,路内外单位之间的结算关系。
第四十三条 会计凭证及帐簿报表的保管期限
铁路分局、站段使用过的客货运输票证以及各种原始凭证,应按月整理、装订,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见附件二。
使用过的运输票证、凭证和帐簿保管期满,由保管单位编制记录,经领导审批后,派人监销。站段缴销所得价款冲减站段运营成本。铁路分局缴销所得价款,冲减票证印刷费支出。

第十章 运输收入事故
第四十四条 事故分类与等级
一、运输收入事故分为三类:
1.现金事故:现金丢失、被盗;
2.票证事故: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印刷厂、票证库及各班组在保管、发放、寄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客货运输票证(含印刷过程中的半成品)丢失、被盗、短少;
3.因失职造成的应收帐款无法收回的坏帐损失。
二、运输收入事故分为三等:
1.一般事故:损失金额不足1万元;
2.大事故:损失金额1万元及其以上,不足10万元;
3.重大事故:损失金额10万元及其以上。
第四十五条 事故金额的计算
1.现金、银行票证和坏帐损失按实际损失计算;
2.卡片式车票和印有固定金额的票证,按票面金额计算;
3.区段票每张按剪断线最高额的70%计算;
4.代用票按每组500元计算;
5.电子软票按每张300元计算;
6.行李票、包裹票、各种货票、客货运杂费收据等未印金额的票证按每组100元计算。
第四十六条 事故的处理
发生运输收入事故时,应保护好现场,立即电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及时组织破案。事故发生后应于7日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运输收入事故报告表(财收--30)并附任人书面材料。重大、大事故铁路局应及时书面报告铁道部。发生运输收入事故除经济赔偿外,必要时可视情节轻重对有关领导和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
一般事故由站段提出处理意见报铁路分局审批。
大事故由铁路分局提出处理意见报铁路局审批。
重大事故由铁路局提出处理意见报铁道部审批。
第四十七条 事故的经济赔偿
发生运输收入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须由责任者和责任单位赔偿,责任者无力赔偿的部分由事故发生单位负责赔偿,收回的事故赔款列原科目,其中票证事故赔款列其他收入。

第十一章 运输收入的检查与监督
第四十八条 运输收入专业检查与监督
运输收入专业检查与监督是铁路财务监督的重要形式。铁路局、铁路分局收入管理部门采取内部审核与实地稽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促进堵漏保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防止和揭露运输收入工作中的贪污舞弊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工作,保证运输收入的正确核收和完整上缴。
各级收入管理部门对于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规章制度单位的违纪行为及其所作出的违背部、局规定的错误决定,有权要求其纠正或撤销,必要时报告主管领导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督促执行。
第四十九条 收入审核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各级收入管理部门的审核人员,负责对所属单位报送的客货票证、报表、进款解缴情况进行审核监督,确定帐项是否正确。发现问题时,有权向责任单位提出处理意见,责任单位如无特别理由,必须遵照执行。
第五十条 稽查的职责
各级收入稽查对管内的站段、旅客列车(包括通过管内的外局旅客列车及国际联运旅客列车)的运输收入工作,负有监督、检查、指导的职责。
通过对收入工作的稽查,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帮助站段、列车抓好基础工作,提高收入管理工作水平。查处运输收入工作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保证运输收入完整。
在进行稽查工作的同时,要对运输市场和营销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增运增收的建议和措施。
第五十一条 稽查的职权
一、稽查站段和客货列车(包括机车、邮政车及各种专用车辆)有关运输收入的工作;查验旅客乘车票证及路内职工乘车证;在本局管内稽查外局列车时,如有必要可随被查列车跨局执行任务。
二、有权查处涉及运输收入的各种违章违纪问题。
三、有权调阅与运输收入有关的各种帐表、凭证、文件、资料;有权要求被查单位介绍情况,接受检查;对于能够证明违纪事实的资料有权暂予扣留或封存。
四、对稽查中发现的违章违纪行为,在稽查现场有权予以制止;对查出的问题填发稽查记录(财收--28),由被查单位负责人签认,必要时可拍发铁路电报向上级机关报告;对发现的少收、漏收款应填发漏(欠)收款处理通知书(财收--27)交被检查单位处理。对违章违纪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提出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的建议,责任单位如无特别理由须按稽查提出的建议限期做出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和整改措施报稽查的派出单位。
五、稽查在执行任务乘车时,免于签证,不受车种、席别的限制;出入车站有关处所,使用铁路电话、拍发铁路电报,在乘务员公寓、铁路招待所食宿。
六、为保证稽查工作的正常进行,稽查的主管部门应给稽查人员配备必要的工作备品和通讯工具。
第五十二条 稽查纪律
稽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要认真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铁路规章制度,处理问题必须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对滥用职权者,主管部门要给予严肃处理。
第五十三条 稽查证和稽查臂章
“铁路运输收入稽查证”和稽查臂章是稽查人员执行任务的凭证和标志。稽查旅客列车、查验旅客乘车票证时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稽查臂章”。
稽查证由铁道部统一制作。铁路局稽查的稽查证由铁道部核发,铁路分局稽查的稽查证由铁路局核发。稽查臂章与稽查印章由铁路局按铁道部规定的样式制做。
稽查人员调离岗位时,由原核发单位收回稽查证、稽查臂章、稽查印章。

第十二章 运输收入信息与计算机管理
第五十四条 建立信息及统计资料管理系统
铁路局、铁路分局要建立运输收入信息管理系统,指定专人负责运输收入管理有关的各种生产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等数据的搜集、分析、预测、存储、反馈工作,并及时向铁路局、铁道部传递。
铁路分局每月对核算、结帐完毕的有关客货票证、报表,应均衡、分批、完整地向统计部门移交。各种发送货票(含军运后付货票)最后一批为次月五日,客票月报、代用票、区段票(含军运后付代用票),最后一批为次月七日,遇节假日顺延。统计部门对统计完毕的客货票证、报表,应保证不丢失、不短少、不混杂,按票证种类、发站装订成册并及时返回发送铁路分局。
第五十五条 运输收入计算机管理
计算机是运输收入计划管理、进款票证审核、会计核算、统计分析的重要工具,铁路分局应配备满足收入信息需要的硬件设备和负责计算机软、硬件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并建立计算机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全路收入部门采用通用系统软件和全路统一的收入信息网络。各铁路局、铁路分局收入部门更改设备和软件,必须符合全路收入信息联网的要求。
站段使用的客、货计算机制票软件,其中运输进款计算和票证管理程序部分必须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并须事先报经铁路局或铁路分局收入部门审查批准,以保证客货运杂费的正确计算与核收、全部进款资金的正确分类核与解缴、债权债务的正确结算、逐级正确编报会计报表。各铁路局或铁路分局收入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对票证进款失控、不符合收入管理要求的软件程序不准投入使用。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规程由铁道部财务司负责解释。
本规程引伸的有关规则由铁道部制定,各铁路局可根据本规程的规定,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部备案。
第五十七条 本规程自1997年7月1日起施行,前发(83)铁财字1312号文件同时废止。

附件一:稽查证、稽查臂章、稽查印章式样
1.稽查证式样
--------------------------------------------------------------------------------
| 铁路运输收入稽查证 凭 此 证 |
| 第 号 |
| 单位-------- ------ 1.稽查站段、客货列车(包括 |
| | | 国际联运旅客列车、机车、邮政车 |
| 姓名-------- | | 和各种专用车)运输收入工作; |
| | | 2.出入车站和有关处所; |
| 职务-------- ------ 3.通过站、车寄送文件,使用 |
| 铁路电报电话; |
| 自××年×月×日 4.在乘务员公寓、铁路招待 |
| 有效期: 所食宿; |
| 至××年×月×日 5.乘坐各种旅客列车免于签 |
| 核发单位 证,不受车种、席别限制。 |
--------------------------------------------------------------------------------
2.稽查臂章式样
稽查臂章为菱形,用绿色呢料制作,黄色丝线绣边绣字。外形边长100mm,稽查二字为宋体,尺寸宽23mm,高26mm。×局×号为正楷字体,尺寸10×12mm。
3.稽查印章式样
稽查印章式样为圆形印章。
尺寸为:
(1)外形直径为25mm;
(2)外环宽1.5mm;
(3)“稽查”为宋体,置图章下方;
(4)其他字体大小适当。
附件二:会计凭证报表保管期限
--------------------------------------------------------------------------------
| 顺序号 | 档 案 名 称 | 保管期限 |
|----------------------------------------------------------------------------|
| 一、会计凭证类 |
|----------------------------------------------------------------------------|
| | 代用票、区段票、行李票、包裹票、各种货 | |
| 1 | | 2年 |
| |票和客、货运杂费收据 | |
|----------|------------------------------------------------|--------------|
| 2 |会计记帐凭证和汇总凭证 | 15年 |
|----------------------------------------------------------------------------|
| 二、会计帐簿类 | |
|----------|------------------------------------------------|--------------|
| 3 |日记帐 | 15年 |
|----------|------------------------------------------------|--------------|
| |其中:银行日记帐、现金日记帐 | 25年 |
|----------|------------------------------------------------|--------------|
| 4 |明细帐 | 15年 |
|----------|------------------------------------------------|--------------|
| |其中:客货运输票证帐 | 10年 |
|----------|------------------------------------------------|--------------|
| 5 |总帐 | 15年 |
|----------------------------------------------------------------------------|
| 三、会计报表类 |
|----------------------------------------------------------------------------|
| 6 |年度决算报告 | 永久 |
|----------|------------------------------------------------|--------------|
| 7 |月、季度决算报告 | 10年 |
|----------|------------------------------------------------|--------------|
| | 运输进款收支报告、售出客票报告、票证 | |
| 8 |整理报告、票证收发月报、客货运输票证请 | 10年 |
| |领单 | |
--------------------------------------------------------------------------------
附件三:运输收入报表格式及说明(另册)
修改一览表
------------------------------------------------------------------------------------------------------
| 修改 | | | |
| | 发 文 日 期 | 文 号 | 实 行 日 期 |
| 次数 | | | |
|------------|----------------------|----------------------------------|------------------------|
| | 1997.5.21 | 铁财〔1997〕56号 | 1997.7.1 |
|------------|----------------------|----------------------------------|------------------------|
| 1 | 1997.6.18 | 部电484号 | 1997.7.1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6 | | | |
|------------|----------------------|----------------------------------|------------------------|
| 7 | | | |
|------------|----------------------|----------------------------------|------------------------|
| 8 | | | |
|------------|----------------------|----------------------------------|------------------------|
| 9 | | | |
|------------|----------------------|----------------------------------|------------------------|
| 10 | | | |
|------------|----------------------|----------------------------------|------------------------|
| 11 | | | |
|------------|----------------------|----------------------------------|------------------------|
| 12 | | | |
|------------|----------------------|----------------------------------|------------------------|
| 13 | | | |
|------------|----------------------|----------------------------------|------------------------|
| 14 | | | |
|------------|----------------------|----------------------------------|------------------------|
| 15 | | | |
|------------|----------------------|----------------------------------|------------------------|
| 16 | | | |
|------------|----------------------|----------------------------------|------------------------|
| 17 | | | |
|------------|----------------------|----------------------------------|------------------------|
| 18 | | | |
|------------|----------------------|----------------------------------|------------------------|
| 19 | | | |
|------------|----------------------|----------------------------------|------------------------|
| 20 | | | |
------------------------------------------------------------------------------------------------------